【书籍万卷,不抵小儿一语】
连宛之在这个小渔村暂时留了下来,他想再多看看大海,再多体会一下它的神秘。
但他也不是光闲在这每天盯着海浪,他也有自己的打算。
连宛之在海平家住了两天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村里有多少孩子?”
海平母亲掰着手指头算,“能跑能跳的孩子差不多十个吧。”
连宛之想了想,决定教这些孩子识字算数。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海平父母,立马获得了支持,“那感情好,我们祖祖辈辈识字的都没几个,啊呀,识字好呀。”
于是他们把全村的人召集起来,告诉大伙连宛之想给孩子们当老师。
全村人都高兴,还自发给连宛之找房子。
“找什么房子,就在我家住着嘛。”海平父亲摆摆手,这么好的老师得住自己家。
有个老人颤颤巍巍地说,“靠海那边还有一间屋子,是以前我打渔的时候住的,老师要是不嫌弃,就放心住下吧。”
连宛之心里一动,谢过老人家,“小辈感激不尽。”
第二天,全村家里得闲的人都去给连宛之那个小房子打扫添置,活像是布置新房一样。
连宛之想帮着一起干,却硬是被村民安排在一旁乖乖坐着,“不用不用,老师你坐着休息就好。”
他看着大家忙忙碌碌,但脸上充满着喜悦,心中也很满足。
以前许言描述如何布置小店的时候,也是这样充满活力,把一切都规划的很好。
当天晚上,连宛之就住进了新布置的小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还能隐隐约约听见海浪声,别有一番风味。
每日村里的小孩们就来小屋上学。
刚开始因为没有纸墨,孩子兴趣都不大,连宛之的教学受到了阻碍。
正在他发愁之际,恰好听到了海浪声,心中立马有了主意!
他把所有孩子带到海滩边,每个人都给一根树枝。
这么大一片沙子,不就是最好的纸吗?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孩子们也觉得有趣,纷纷学着写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孩子们上午学写字,下午连宛之就给他们讲自己在外游学所遇见的趣事。
后来,连宛之还想教他们算数,但一直在琢磨怎么教才好。
他在沙滩上散步时踩到了一个小海螺,脑中突然想起许言教他算数用的是小石子。
第二日,他便把孩子们叫在一起,给他们安排任务。
“每个人今日捡二十个海螺。”
除了海平外,其他孩子都伸出手指看了看有些茫然。
“二十个是几个?”一个小男孩问同伴。
“这么多个?”同伴伸出五个指头。
连宛之见状也不打断,“每个人捡自己的,捡到你心中的二十个就停下,不可偷看别人。”
老师说话就是管用,大家都喜欢连宛之,不敢不听话。
于是小萝卜头们一头扎进了海滩中,在沙子里遨游探索。
要是海螺能说话,估计今天就会后悔埋进这片沙滩里了。
“你捡了多少个了?”有人偷偷问同伴。
“老师说不能说的。”对方捂住口袋不理他。
“咳咳。”连宛之假装咳嗽两声。
萝卜头们立马又不做声了。
很快所有人端着自己找到贝壳海螺回来让连宛之检查。
连宛之让大家朝着自己围成一个圈。
“把你们的海螺放在自己面前。”
嚯!
十堆海螺真的是有多有少,多的那堆就像个小山包,少的肉眼就能数清没有二十个。
连宛之从袋子里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海螺,“今日我们学数数。”
“这样就是一,再加一个就是二……”
孩子们跟着连宛之的动作检查自己的数量。
最后只有海平是对的,其他人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今日的作业就是,从一写到二十,并且算完这五道题。”
连宛之在沙滩上写了五个计算题,用的是许言教他的阿拉伯数字和加减号,这样比写字更快,也更容易被启蒙较晚的孩子所接受。
十个人围着那五个题用贝壳开始计算,炫起了头脑风暴。
就这样,时间悄悄流逝,春去夏至。
孩子们学会了不少基础知识,有些甚至还会背连宛之教的诗词。
大人们对连宛之更是好的没话说,什么好吃好喝都往小屋送,连宛之拒绝都拒绝不了,东西堆满了桌子。
没有课的时候,他最喜欢坐在沙滩边看着大海,唱起许言唱过的晚安曲。
“…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
这首歌是许言最爱唱的歌之一。
他问过许言的家是不是在海边,许言笑着说不是,她只是很喜欢海,觉得这首歌很美,思念家乡的时候,唱起这首歌就会充满勇气。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许言应该很想家吧,只是自己当时不理解而已。
想到此处,他便拿出纸笔写下新的家书,信中极力刻画了大海的美,希望家人也能感受文字透出的景色。
连宛之把信收好,等到驿站再寄出去,突然翻见了许言给他十七岁生日的信。
因为寄信要花费时间,所以这封信是随着上一封家书寄过来的。
他一直没有打开,为的是等待生日那天。
这里的孩子们都精通水性,没课就下海游泳摸海货,他们知道老师喜欢贝壳,每次都带着自己觉得最漂亮的贝壳送给他。
到了生日这天,正是海边最热的时候,连宛之坐在树下,怀里揣着小叶子的树枝,打开了许言的信。
【十七岁生日快乐!
虽然你已经连续六年看到这句开头祝福了,但是也不要觉得姐姐老套。
这一年过得如何?有没有交到新朋友,见到新景色?
记得做任何事的前提一定是要平安健康。
其实姐姐很想再摸摸你的头,现在你应该已经比我高很多了吧?
但我还是要和你说,做得好。
这一年不论发生了什么,你都做得很好。
对了,还要记得帮我和小树问好。】
信尾是Q版小人许言摸连宛之的头,旁边配了三个字:做得好。
“谢谢。”
这一年的经历仿佛得到了最好的肯定和褒奖。
看了眼拍立得里的许言,把照片翻过去让她也看看大海。
几日后,连宛之便提出自己要离开了,全村人都很不舍,特别是那一群孩子们,围着他哭着不让他走。
离别总是来的猝不及防,一晚上都能听见断断续续的哭声。
次日,连宛之收拾好行囊,把房间也归置整齐,村民给的东西他都没带走,只带上孩子们给他送的贝壳和海螺。
走离村子时,发现孩子们都站在村口和他招手。
连宛之眼睛也红了,但是没有哭,用力挥挥手,“再见!”
人生中很多人皆为过客,但总是会留下难忘的瞬间。
连宛之心里有不舍,但当他重新投入下趟旅行中时,兴奋的情绪又涌现出来,仿佛他生来就是追求自由的。
且听夏日蝉鸣,直向西南而去。
正值盛夏,山林里蛇虫鼠蚁多了起来,连宛之身上被蚊虫咬了许多小红丘,痒得他天天挠,后面找到了艾草拿来抹才稍微好一点。
越往南,山变得多起来,地势也低洼很多。
一个月里有半个月都能遇到雨水,植物简直像是吃了催熟药,又大又绿又茂密。
连宛之一点都不怕,反而是很喜欢这些前所未见的植物,细心地画了下来。
走了两个多月,他到了一处水乡。
这里的人都在水上生活,河道里都是各种各样的船,房屋都很矮,大多就一层,而且靠河建立。
连宛之花钱上了一条游船,感受在水上的波荡的感觉。
他虽然还不会游泳,但是对于水已经没有那么害怕了。
坐在船上,伸手探进河里感受水从指缝中溜走的感觉。
突然,身上被丢来一个香囊,他拿着香囊四处打量是谁丢的。
撑船的船夫站在船头,笑着说,“小郎君,这是有姑娘看上你了,把贴身香囊送给你呢。”
连宛之觉得这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到处找香囊的主人。
突然听到银铃般的笑声,是从河岸边传来的。
是个身着粉衣的姑娘,坐在靠河的围栏边,拿着扇子遮脸轻笑。
连宛之想都没想,直接把香囊丢了回去,正巧砸在姑娘肩膀上,掉落在怀中。
“姑娘,收好香囊,千万别再弄丢了。”连宛之对着岸边喊了一句。
粉衣姑娘拿着香囊跺了一下脚,轻声埋怨,“书呆子。”
船夫看见这番景相,感慨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世上又多了个伤心人呀。”
连宛之听懂了船夫的打笑,脸红了一下,但就是不接话茬装哑巴。
到了晚上,连宛之抱着一包糕点边吃边逛,走上石桥,河道里的船全点上了花灯,整条河道波光艳影,惊艳绝伦。
灯火阑珊不知月,月已映入河水中。
此情此景让他想到了多年前那场花灯节。
但许言是最亮的那个,花灯树也没她亮。
他咬下一口糕点,继续走入人流之中。
他继续往南而去,虽说已经入秋,但完全不觉寒冷,感觉和春夏之时差不了许多。
原来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四季分明的,北方的寒冬时节会更长,而南方则是更加四季如春。
连宛之很喜欢这样的天气,穿衣方便不用畏寒,而且树林里有许多他没见过的果子,看着又漂亮又好吃。
但他从来不吃不认识的,许言说过野外越是漂亮的东西越有毒,因此他会看有没有小动物吃,它们吃了,自己再吃。
又走了几个月,连宛之发现天气越来越热,空气还很潮湿,总觉得身上裹着一股子湿气。
掐指一算都冬天了,却是一点雪都没看见。
这一路也遇到些人,但是并有什么城镇,也不好落脚。
终于有一日,他看见了一处城镇,但一走进去就发现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
城里的人都穿着他不认识的服饰,清凉透肤,男女身上都带着银饰,还有彩色的装饰品。
每个人都大大方方,完全没有觉得袒露皮肤是一件不好的事。
连宛之一进城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但并非是不友好的,而是一种好奇和探索。
连宛之被看的不好意思,脸都红了,只能尴尬地硬着头皮往前走。
他原本想摆摊,但是他发现与这里的人语言不通,他们说话自己也听不懂,随即有些沮丧。
第一次,他那么想离开一个城镇。
连宛之漫不经心地游荡,心里想着就算语言不通,但也可以换点干粮吧?
突然,他发现自己身后跟着人。
转头一看,是四五岁的小女孩,圆圆的脸蛋,白嫩嫩的皮肤,上面还有婴儿的小绒毛。
穿着这里的特色衣服,脚腕手腕都带着铃铛,头发上也戴着小银饰,打着赤脚,小臂和小腿上还绑着一圈圈布。
水汪汪的大眼睛盯着连宛之,笑着露出一口糯米牙。
连宛之手足无措,这哪里来的孩子啊?
“你爹娘呢?走散了吗?”他当下也没有办法,只能先问问她,可这孩子能听懂他说话吗?
小女孩一点都不怕生,拉着连宛之的衣服,用不太熟练的官话对他说,“你长得,和仙子一样好看。”
连宛之惊讶,“你会说官话?”
小女孩伸出两个手指比了比,“一点点。”
“你为什么要跟着我?你爹娘该着急了。”他无奈地蹲下,与小女孩视线平齐。
小女孩嘟嘴,“说了你长得好看,而且爹娘会找到我的。”
连宛之扶额叹气,这父母和孩子心都大。
他也不敢带着孩子继续走了,万一走远了,她父母肯定会着急的。
四处张望看见旁边有个房子大门紧闭,门前有几层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