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星小说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踏星小说 > 伪装学生 > 第17章 第 17 章

第17章 第 1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上)

这本书,钱穆老师选取汉唐宋明清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构成五讲。

我想,作者叙述此书时,正处在国人比较迷信西方政治制度的时代,所以作者在书中不时地提到,把西方的制度直接搬到中国,是极其不适用的,是愚昧的。

任何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西方的制度之所以在西方行之有效,是因为那段时间顺应了西方的人事。

而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到现在仍然存在且发展得很好,足以证明中国古代的制度绝不是用黑暗专.制、无理性等几个词一带而过。

谈到制度,一定是有利有弊的,而这个“利”也绝对不是经久不衰,一直好下去。不符合当下的人事,就需要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不断地改进,甚至被另外的制度给推翻。总之,没有永恒不变的制度。

五讲中的每一朝代基本上都是按照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政府的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这个范围来论述。

我们看历史上一切制度,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当事人的观念和理论。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决不会随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

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要讲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必须注意到历史上种种实际制度之措施。而讲中国经济制度,却又该注意此项制度之所由演变完成的一种历史真相。

中国很少有专讲政治理论的书,也很少有专以政治思想而成名的人物。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不需要专门著书立说。所以说,中国人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

另说一个小点,我之前一直误认为清朝之前都是封建社会,其实先秦才是。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先秦是封建贵族参与政治。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贵族也就不存在了。

一、汉代

秦汉开始,中国正式有统一的政府。从此时起,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除此之外的官员不能把官职世袭给后代,否则就是贵族政治了。

古代的中国让皇帝得以存在,是合理的,中国的国情等决定了需要一个统一的领袖,而西方所搞的民主政治那一套在古代中国是不适用的。

由此,组织政府的班底不再是贵族家庭,而是任用各地的人才。汉代兴办太学,这里的学生考试毕业分两等:甲等出身为郎,乙等出身为吏。

郎官属于光禄勋下面的皇宫里的侍卫,他们相当于在皇宫里实习个几年,等政府需要用人时,就从这群人中挑选(我想起在皇宫里上蹿下跳的尔康,对不起我有罪……)。乙等的吏是地方长官的掾属,即佐治的官吏。

汉代官吏任用,地方长官定要由中央派,如太守、县令。而郡县掾属,必得本地人充当。

说到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这样选举出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进而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问题,这叫做策问。请教贤良们发表意见,这叫对策。还有一种是特殊的选举,比如你精通外语,也可自行报名参加应选。以上是无定期的选举。

后来有一种有定期的选举,即选举孝廉。每郡的地方官员每年要举出一两个孝子廉吏给朝廷。这些人不能像贤良般有较快的出身,大抵还是去皇宫做一个郎。自武帝以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到了东汉,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

通过以上的考试与选举,武帝以后,汉代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

由此可见,在汉代想成一名公务员,需会合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也是从汉代起,中国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只许这些人跑上政治舞台,政府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上。

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

三公指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御使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置,即副丞相;太尉管军事,不预闻其他政事。

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前七个卿,照名义都是管皇家私事的,不是政府的公务。由这七卿可以看出汉代政治,还有很多是古代封建制度下遗留的陈迹,但因为“化家为国”,后来也管国家大事了。丞相也是同理,本来是皇帝的管家,后来演变成政府的领袖。

至此,皇权和相权、皇室与政府在这几千年来,一直是一种博弈的状态。从历史大趋势来看,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唯一的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再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说回汉代,地方政府共分两级:郡与县。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所谓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郡太守和九卿的地位平等。可见,汉代官级分得少,升转极灵活。

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簿,即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绩,如财政、经济、教育、民事等,分项分类呈报到中央,叫做上计。中央同样也会派专员,即刺史到地方来调查,政府规定根据六条考察,其余不多管。地方时机行政责任是由太守负责,刺史只是个小官。而官小,所以敢说敢讲,无所避忌。

汉代的经济制度,主要谈赋税制度。汉代可以称得上轻徭薄赋,三十税一,甚至文帝时,有十一年免收田租,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但这种优待,实际上是给了地主很大的便宜,农名没有太多的好处。因为汉代税制,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当时对土地政策,是比较自由的。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可以自由使用、买卖,这就形成了兼并。原耕户变成了佃农。

封建时代,土地为贵族所有,现在封建破坏,土地归民间私有。政府只管按田收税,不管田地归谁。全国田地,除了耕地,还有山海池泽。自汉武帝开始,国家将全国的山海池泽一切非耕地收还,由政府来经营,这便是有名的盐铁政策。所得利息收入全部归给政府,盐铁变成国营与官卖。

汉代的国民兵役分三种:一种是到中央做“卫”兵,一种是到边郡做“戍”卒,一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每一国民都该轮到这三种,第三种从二十岁便开始了。中央有南北军(南军是皇帝的卫队,北军是首都的卫戍部队),边疆有戍卒,地方上有国民兵,国家一旦有事,这三种军队都可以调用。

国民除了服兵役,还要服力役。力役是每个壮丁替国家做义务的劳工。

除了上述三种兵役和一种力役外,每个国民还须纳人口税,连小孩都有。这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时政府并没有为民众安排一个生活的基础,全国土地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也没有设法使国民人人就业,却要国民人人向国家尽职责。

不这么做就是犯法,犯法就得被抓去充当官奴,或者出卖自己做私人家的奴隶。因此,汉代的奴隶特别多。汉代的奴隶制度和西方罗马帝国的农奴完全不同,罗马的农奴多半是战争的来的俘虏,汉代的奴隶是农民自己游离耕地,来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集合。

由此,可总结一下汉代制度的缺点。

首先,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贫富差距拉大。其次军事上,军队多而不精。另外,在政府组织上,皇权和相权、皇室和政府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往往遇到最大关节,反而没有严格明白的规定。长处是随机应变,灵活度高,短处是遇到好大喜功的皇帝,相权就会被极大地削弱。

最后,汉代选举,就大体言,最先必进学校读书,才获补吏。补吏以后,才获察举。这由教育而行政实习,由行政实习而选举,再由选举而考试,由考试而任用的几个阶段,看似合情合理,实则不然。唐宋才开始有印刷,所以汉代读书是件很贵的事,因此读书求学对穷人来说,有很大的限制。但若你生在一个读书家庭,那一切困难就易解决了。汉代没有贵族世袭,却有书本世袭,虽不是世代簪缨,却是世代经学。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便无异于一封建传袭的贵族了。因此,逐渐形成世族门第,封建贵族变为书生贵族。

二、唐代

汉和唐是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唐较之汉,皇室变化不大,政府、制度有变化。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称为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检察权还并不在内。

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就有“贤均从中”之说。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所以国家的选举权,并不付托与社会一般民众,而径由地方长官行使之。

唐代,中书省拟诏,皇帝画敕,门下省复核,有“涂归”权 ,即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而尚书省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故唐人眼中,中书门下才是真宰相。当时的尚书省,大概等于现在的行政院,而且是名副其实的行政院。因它只管行政,不管出命。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尚书省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度,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年多年,不过六部次序有时略有改动。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代已渐尖进到中央集权的地步,逐渐内重外轻。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最像样的还该推汉代。

唐代地方行政最低一级为县,和汉代一样。县级以上为“州”,唐之“州”与汉“郡”是平等的。州设刺史,在汉最先本为监察官,唐刺史则为地方高级行政首长。唐代的州是郡的两倍多,县分上中下三等,而汉仅分两级,即此可见唐代地方长官,其职权之重,较之汉代差逊甚远。

地方长官之掾属,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长自行辟署任用,唐代则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之吏部。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全由中央分发。政府通过升迁来奖励地方官,于是把州县多分级次,升了几级,还如没有升。

汉制三年考绩一次,三考始定黜陟,因阶级少,升迁机会优越,故能各安于位,人事变动不大,而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唐代则迁调虽速,下级的永远沉沦在下级,轻易不会升迁到上级去。于是官品中渐分清浊,影响行政实际效力极大。

唐代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一独立之机构,不属于三省。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

唐代监察使,论其本源,是一御史官,而属于监察之职者,但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之最高一级,把地方官压抑在下面。如是则地方行政,本来只有二级,而后来变成三级。然其最高一级则名不正,言不顺,遂形成一种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极有流弊。

假使此项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可以掌握该地区用人大权,于是便形成“藩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于是形成一种军人割据。本意在中央集权,而演变所极,却成为尾大不掉。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必须得统一,但不宜过分的中央集权。

到了唐代,由考试制度代替汉代的选举制。考试的原始意义,考是指的考绩,试指的是试用。

汉代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人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是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而唐代则相对自由,唯一限制就是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因为工商是专门为私家谋利的,现在所考试求取者则须专心为公家服务。这种限制在当时称为身家清白。

地方官申送中央,由尚书吏部举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资格做官了。至于实际分发任用,则须经过吏部之再考试,所考重于其人之仪表及口试,乃及行政公文等。大抵礼部考的是才学,吏部考的是干练。又因礼部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自唐至清,此制推行勿辍。

凭事实讲,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