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泰然立刻微蹲行礼:“泰然见过王爷,有些失礼,请王爷不要怪罪。”
“哈哈......早听闻田姑娘性情洒脱,今日一见,传闻还是收敛了些。”
此话一出,在场宾客皆大笑起来。
望向右边,是一位衣着素雅,容貌清丽的女子,从气质看十分高贵。
“恕泰然无礼,这位是?”
寿王礼貌道:“这位是玉真公主。”
“您就是玉真公主!”说着她悄悄瞥了一眼旁边的王维。
王维与她对视一眼,便知道她那表情什么意思。
“久仰久仰!公主真是人如其名,金枝玉叶,虽衣着清雅,但难掩华贵气度。”
“田姑娘也不愧是人如其名,泰然自若,洒脱恣意。”
“公主过奖了。”
再向右边分别行礼:“泰然见过沈公子,王公子,许姑娘。”
看向沈青云时,目光多了一些暖意。
行礼完毕,她再次转向李白,拉着他的衣袖。
“李大哥!我错了,泰然真的不是有意说,你是我哥的!”
几人又大笑起来,只有沈青云面无表情,目光冷冷的滑过她紧紧攥着李白衣袖的双手,默默地端起酒杯。
许都知倒是关注着他的举动,举起酒杯对他嫣然一笑。
沈青云只好报之以微笑,再将酒一饮而尽。
“我是有苦衷的。”
李白看她这一副可怜的神情,假装生气:“什么苦衷啊?说来听听。”
“那日我夜宿董家河附近的一个客栈,掌柜的在饭菜里下了毒!为了脱身,我才谎称是你的结拜妹妹的。”
李白十分不解:“为何说是我的妹妹,他便会放你走呢?”
田泰然傲娇道:“说到这儿,李大哥,你要负全责!”
寿王疑惑道:“哦?”
旁边围观的人也都十分好奇。
“客栈掌柜的说是因为见过李大哥一面,想像他一样行侠仗义,才劫富济贫的!”
随后一群人‘噗呲’一笑,接着便是哈哈大笑。
李白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哈......原来如此。”
“本王这就派人将这帮为非作歹之人正法!”
“别别别,王爷,听当地难民说,那客栈掌柜确实有救济他们,许多人才免于冻死饿死,他们也是良善之辈,情有可原。”
王爷说道:“听说董家河一带发生蝗灾,秋季颗粒无收,当地马县令效仿当年沈大人治理水灾之患,做的非常好,圣上重重嘉奖了他,如今已经升任乾州县令了。”
玉真公主转向沈青云:“沈大人?可是沈尚书?”
王爷道:“正是。”
玉真公主接着问:“青云公子可否详细说说?”
沈青云瞥了一眼田泰然,她也正笑着望着他。
“不如让田姑娘说一说,马县令是怎么做的吧?”
听闻此言,田泰然微微皱眉,他怎么知道?莫不是星云告诉他的?
玉真公主惊讶道:“田姑娘知道此事?”
许都知看了看田泰然,又看了看沈青云,他们二人为何感觉如此默契?
“泰然那段时日恰好在董家河,略有所知。马县令上奏朝廷,请封为当地施粥放粮者提供嘉奖,此言一出,那些豪绅纷纷搭建粥棚,当地最大豪绅董其生,甚至建立许多竹屋供难民容身,并出资购置了布衾为他们御寒。”
公主点头称赞道:“高明,此招一出,难民之题便迎刃而解。”
沈青云嘴角微微一笑,她果然知道。
许都知打趣道:“听说那董其生董公子十分英俊,田姑娘可见过?”
“的确惊为天人,举世无双!唉,只可惜已经成婚了!”
说完田泰然偷偷瞄了一眼沈青云。
沈青云看向她,有些不悦,再次默默端起酒杯,欲一饮而尽。
许都知又十分敏捷的举起酒杯。
“哈哈......田姑娘真是直言快语啊。”随后转向沈青云和许都知:“青云怎么只顾和许都知吃酒,都不说话了?不过嘛,这么多年了,你也该找个人照顾你了。”
“王爷知晓青云向来不善言辞,何况......”说着他看了一眼田泰然。
“青云也无需人照顾。”
“你不善言辞,可有人善言辞啊,若不是你在,本王也请不动这许都知啊。”
听闻此言田泰然心里酸酸的,恰好沈青云再次看过来,她低头躲开了他的目光。
“王爷又说笑了,奴家笨嘴拙舌的,怎敢与在座的各位比啊。”
“听听,她笨嘴拙舌,那我等岂不是有嘴没舌啦!”
“哈哈哈......”宾客全都大笑起来,并举杯共饮。
放下酒杯,田泰然转向李白撒娇。
“李大哥,刚才的事情还没完呢!你说那黑店之事如何补偿泰然啊!”
李白‘啊?’了一声后笑道:“那就当场结拜吧!”
“哇!真的呀!好啊好啊!这下泰然就不用心虚了嘿嘿......”
玉真公主看到这里,心里十分羡慕,又有些酸酸的。
“公主今日装扮十分雅致,尤其是那只玉簪花步摇,与公主实在相称,在下敬公主一杯。”
玉真公主望着王维那清秀的眉目,俊逸的姿态,顿时笑了起来,举杯饮酒。
“怎么结拜?”
李白十分不在意礼节。
“互敬一杯酒就好了,王爷便是见证者。”
“本王十分乐意哈哈......”
“好!小妹田泰然敬李大哥一杯!”
二人一饮而尽,算是结拜完成。
沈青云想起曾经在东都参军府,田泰然说能见李白一面就死而无憾了。
如今竟成了他的结拜妹妹,那心里可还装得下别人?
不过即便十分惆怅,他也不敢再端起酒杯了。
田泰然突然想起网上讨论度很高的一个事儿。
“哥,如此良夜,小妹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哦?说来听听。”
“你那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三人到底是指你,影子,和月亮呢,还是指你,月下影子和这杯中倒影呢?”
说着田泰然用手指点了点桌上的酒杯。
这首诗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哦?杯中倒影?月不解饮,在下只好假装与月下影,杯中影三人共饮?这的确是个不错的解释!妙!妙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