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誐以为,本土这么大的疆域,不说自家人上位,推爱新觉罗家其他人上位也行啊,怎么能便宜其他人当皇帝呢?
现代人是知道后世是没有皇帝的,但对胤誐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的,和胤禛一样,他将革命党人和造反势力直接划了等号。
后辈帮助外人篡夺了大清江山,那是有病的操作。你说联合外人,不是助力外人,胤誐觉得用天幕的话说,那是在往东洲皇室脸上贴金。
看来,不光是四哥的后代不成器,他的后代也不怎么样。
胤誐叮嘱趴在软榻上对着天幕看得津津有味的弘暄:“崽卖爷田不心疼,真是败家后辈!儿子,你以后的后代可要好好教育,可不能让他们像神迹中一般不把祖宗基业放在眼里,”
弘暄:“……”
好好的,阿玛跟他说这些做什么。
奇怪,这也太奇怪了,弘暄不止一次有这种奇怪的感觉了。
上书房的不止一个先生说过这样类似的话:“伤仲永的故事,阿哥爷早就学过。”欲言又止:“想想你的未来……你这般胡闹,对得起你自己吗?”
这倒不是所有人刻意去隐瞒弘暄,但也没有人故意告诉弘暄这个真相。
就如太子胤礽自小身边的人都待不长,皇孙弘暄也是一般待遇。他还牙牙学语的时候他身边没有人敢去和他乱说,等他会蹦会跳的时候,身边人都默认他知道这件事了。
弘暄直到现在都知道自己未来是海外的一代圣皇,纯属灯下黑了。
就像他的先生们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也只是隐晦的提及一下。这年代也不兴夸赞教育,先生一直以为弘暄过于骄傲的性子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是一代圣皇。提的多了,那弘暄还不得上天。
毕竟,当初弘暄逃了上书房的史书讲读课为了不被罚,他可是信誓旦旦的表明:“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样的气魄,你说他不知道他是未来的昭武帝,会那么骄傲的看不起人吗?
当然,也是这件事,才让康熙皇帝放下了对这个孙儿的担忧。
事实上,不光胤誐这个阿玛,他的先生,乃至他的额娘,他的叔伯,和他同窗的堂兄弟们,对他有种不同寻常的关注。奇了怪了,他只是一个刚换乳牙的小阿哥,除了被皇玛法躬亲抚养,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啊?
弘暄想想自记事以来,太子二伯远超诸位叔伯的待遇,他有此待遇,似乎也不觉得奇怪。
和之前很多次一样,又找不出缘由来,弘暄只得将泛上心头的奇怪之感压了下去。
和弘暄这个老黄瓜刷绿漆的家伙完全不同,尽管弘历早慧,但是终归他还太小,还反应不过来披露的未来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因此,聪明的弘历在两位额娘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第一时间确认了自己的身份,他的第一反应是:“嫡额娘,皇帝是我吗?”
乌那拉那氏看着下首一脸惊喜的钮钴禄格格,迟疑片刻,还是点了点头。
与钮钴禄氏单纯的高兴不同,身为福晋的乌那拉那更加看得清局势。想起自天幕揭露爷是雍正帝自家受到的限制,也不知这件事对弘历,对雍郡王府到底是福,还是祸。
“那他可真笨,不像我,他一点儿也不听劝。”
两位额娘:“……”
说得很好,下次别说了。
那就是未来的你啊!
钮钴禄格格这才反应过来,天幕早早显示未来并非好处。
而弘历早慧归早慧,年逾四岁的小娃娃再是聪慧,也看不出隐藏在天幕下的危机。
小小的孩童根本不知道,天幕所出现的一切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和弘历相隔不远的一处院落,同样被揍了一顿趴在榻上观看天幕的弘时内心就不是很美妙了。
众所周知,他阿玛是未来的雍正帝。
可是,未是阿玛丁继承人乾隆帝却不是他。
他一时之间不知道到底是高兴天幕上那个刚愎自用的帝王不是他来得好,还是遗憾年长弟弟许多的他竟然会输给自己的弟弟来的好。
作为雍郡王府的大阿哥,一向以继承人自居的弘时显见的愣住了。
好家伙,雍正帝的继承人也出现了。
第一印象,对着乾隆帝这个皇帝康熙帝是不满意的,比雍正帝更甚。
这很正常——
不说乾隆帝本身就比不过昭武帝,作为衬托昭武帝英明神武的乾隆帝也不可能喧宾夺主表现的太出彩,如果那样,《昭武大帝》不就本末倒置了吗?
盲人摸象,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色眼镜下的历史,又真的是真正的历史吗?
作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帝又怎么会毫无可取之处呢?
【无论是和本土皇室的横向对比,还是和前几次民族大融合的纵向对比,都可以看不昭武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有多么不同。
昭武帝的汉人皇后,曌圣女皇的酋长王夫,上行下效之间,风气已然不同。】
{从昭武帝的的婚礼,到曌圣女皇的婚礼,再到昭武帝臣子们的婚礼,最终画面定格在一场场百姓的婚礼照片中。}
如果没记错的话,神迹之前说过,昭武帝只娶了一位女子是吧?也就是说这位汉人皇后,是他此生唯一的妻子。
神迹虽然说大家五百年前是一家人,但固有观念一时半会儿还真的改不了。不少满洲勋贵第一时间就皱起了眉。
这仅仅是昭武帝的婚姻吗?
那是利益所在——
就像满族勋贵很多人都反对当时都太子胤礽一般,这跟太子做得好不好没有关系,单纯是因为康熙直接选定了太子损害了他们八旗勋贵的利益。
哪怕弘暄年龄还小,如今,弘暄的婚姻,就像是一块肥肉,狠狠的吊在了大家眼前。
【各民族通婚给予奖励这项政策整整实行了一百年,直到昭武帝退位还在实施,这一百年所花费的金钱,没有座金山银山还真负担不起。
这也是昭武帝这位圣君身上唯一让人诟病的事情了,对各民族都很友好的昭武帝联合东洲王室对倭人进行了亡国灭种的屠杀。】
{长枪火炮之下,刀锋箭雨之中,无论男女老幼,投降也好,反抗也罢,这些岛屿上没有一个原住民能活着存在。}
怎么说呢?
反正,有点良知的人看到这画面都会感到不适。
但观看天幕的弘暄却恰恰与之相反,要不是现在的情形不允许,他高低得买些烟火爆竹庆祝庆祝。
穿越者干的漂亮!
近代史的斑斑血泪,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数千万中国百姓的伤亡,无数先辈的牺牲……让弘暄根本同情不起来日本人的先祖来。
论无辜,那些被坑杀的中国百姓不无辜吗?
天幕说这是昭武帝的污点,但在弘暄看来,这恰恰是昭武帝的功绩。
额乐森其其格感概:“这做得也太过了——”
就连胤誐也附和道:“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倭人算人民吗?那是仇人——
以上是弘暄心中所思,但他们又不知未来日本犯下的累累恶行,恻隐之心,又有什么错?
弘暄只能努力压下上翘的嘴角,变得合群起来。
不止十福晋这般感慨,是很多人都这般感慨,昭武帝不是圣君吗?圣君怎么坏会干这样的事情?
康熙帝拨弄着手中的茶盏,内心很是不太平。
没有好处,士兵又怎么可能为其奋战杀敌。‘兵过如梳,匪过如篦’这道理康熙再是明白不过。三番时态也曾命令过在外的将军不要掠夺百姓,但说了就有用吗?
也不能说没用,起码克制了,没有出现当年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场景。做得过分的,皇帝申饬一番,树个典型,下面人自然知道分寸。
但看神迹所示,这分明是昭武帝的圣意如此。
弘暄那小子对待周围伺候的人都有一份不同寻常的包容之心,对待手无寸铁的百姓又何至于此?
胤禔问胤礽:“这真的是弘暄那小子干的出来的事情?”
胤礽:“我不知道到……”
无怪乎两人皆是不敢置信,实在是因为这就不像是弘暄那小子能干出来的事情。
想当初胤祯因为弘暄过于受宠将怒火发泄在自己院子里的小太监身上,弘暄知道后尽管他们俩皆是不赞同,弘暄还是狠狠收拾警告了胤祯一顿。
直到现在,因为这事情,胤祯还是看弘暄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无论是老大也好,还是他也好,乃至他们的弟弟也好,王子皇孙的,谁会真的将这些小太监看在眼里。哪怕是一贯礼贤下士的胤禩,也未必是看得起那些宫人的,胤禩流露的善意,更多的是当做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罢了。
而弘暄不同,他是真的觉得胤祯做错了,也是真的可怜那个跟他毫无关系的小太监的处境的。
在这宫廷之中,弘暄竟还能养成这般体恤弱小的性子,也是奇了怪了。
比起熟悉弘暄人的不可置信,百姓们则要淳朴的多。
“昭武帝真的是圣君吗?”
“这种事情只有暴君才做得出来吧……”
“圣皇就是这样的?”
“果然是鞑子,和他的祖先是一脉相承的残暴。”
……
有不认可的,自然就有支持的,尤其是沿海百姓,他们和倭寇那可是有着血海深仇。
“杀的好,就该这么办!”
“爹,娘,你们看到了吗?在未来昭武帝为你们报仇了!”
“这群倭寇也有今天——”
……
至于你说倭寇和倭人不是一回事儿,你说倭寇能存在,不光是因为倭人参与,更是因为江南的地主豪强养寇自重,百姓哪里知道这些事儿。